理想與寫實主義之爭——黃頭盔的象徵意義
遍地開花、大大小小的抗爭插畫上,都不難發現身穿黑衣、頭戴黃盔的身影。有趣的是,有發過夢、看過新聞的都會知道,「前線」早已不屑戴十元八塊一個的廉價塑膠製黃盔(每逢看見戴著黃盔的抗爭者,更是對其嗤之以鼻,嘲諷其為「cosplayer」)。6月時前線的裝束,到今天演變成了文宣中抗爭者的象徵;為何文宣總愛以不合時宜的黃盔代表抗爭者,而不使用較符合運動實況的黑色戰術頭盔?又為何大眾會欣然接受這種與現實不符的描繪?今天我們來用藝術的角度,去解釋這奇特的現象。
用黃盔的原因之一,當然是要讓文宣符合一般人對抗爭運動的想像。在大眾的記憶中,612是「第一次流血事件」,也標誌著勇武抗爭的開始。這天,無數少年走上街頭,他們裝備之簡陋,與警察之全副武裝形成鮮明的對比。一幕幕新聞畫面中,黃盔少年持傘直面催淚彈,這種以弱鬥強的印象,早已深深烙印在香港人的腦海裡。到6月16日,200萬人統一穿著黑衣上街,更讓黑色成為整個運動的標誌。不僅如此,黑衣黃盔更成了市民大眾對勇武的想像。
說到黃盔的象徵意義,當然不得不提Panofsky先生的圖像學(Iconography)。圖像學是當代藝術研究的一個熱門理論,研究範疇包括圖像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意象,即色彩、輪廓、故事、及引申出來的象徵意義等。黃盔豬嘴既是前線象徵,畫家便樂於利用這方面的聯想,製作更多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作品。觀眾習慣加上文宣組不斷製作,不斷循環,這種前線等於黑衣黃盔的藝術呈現,便讓大眾有司空見慣的感覺。

再者,便是黃盔與黃絲之間的聯想。「黃絲」的概念是2014年雨傘運動的產物,時至今日,黃色不僅代表政見,更象徵一種追求自由的意識形態。雖沒明言,但當看見示威者頭戴「黃」盔,受眾會自然產生「黃絲」及「爭取民主」的聯想, 滿足了人們對抗爭者的期待。能夠走上街頭,甚至是前線的抗爭者,必然是人們想像中的「深黃」,如能看到他們配戴如此富有象徵意義的黃色頭盔,身體力行的延續這場運動,是對抗爭運動的情感投射,這個畫面同時賦予整個畫面美觀和意義。

從文宣中對抗爭者的呈現方式,我們可以看見象徵意義與寫實主義之間的拉扯。不難發現,黃盔是對抗爭者的一種理想化表達。文宣中的「勇武」形象,承載了整個黃絲陣營對追求民主自由的信念;與主張以武制暴的真實「勇武」,則未必一樣。在觀察文宣如何描繪抗爭者的同時,我們也該小心,不要墮進理想主義的陷阱裡。畢竟,理想化的美學容易使人陶醉,令人忘卻真實,忘卻那些血淋淋的畫面。 文宣是藝術,和表達一樣,是一個公民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;文宣也是時代的記錄,記下了歷史、記下了人們的所思所想。下半年,願香港人勿忘初衷,所求皆遂。
文:Valino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