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輝歲月,香港人香港事
看過了〈廣東話捍衛戰〉,是時候回顧香港文化。據編輯之一說,7、80年代是香港「最美好年代」;要了解這段光輝歲月,也不一定要靠TVB膠劇,以下兩樣items,TVB就一定不會告訴你。
竹棚:建築界的藝術品
80年代香港的兒童遊樂場,隨處可見樓高兩層的「馬騮架」,其縱橫交錯的金屬管是當年小孩子流連忘返的地方。但隨着社會大眾安全意識提升,「馬騮架」已經絕跡遊樂場。之不過體積及規模更大、結構更複雜多變的竹棚架,在香港卻仍然舉目皆是。
採用竹棚架協助建築工程是華南地區的獨有工藝技術,發源自廣東肇慶,60、70年代起在香港發揚光大,一城摩天大樓,都在竹棚裏建造出來。由於地理環境適合,竹生長速度可快至24小時內生長90厘米。故此,成本遠遠低於其他物料如鋁合金條或鋼管,價格可以相差幾十倍,而且更為輕巧又可以循環再用。竹亦有「植物鋼筋」之稱,富彈性、堅韌無比,可鋸至合適長度,紮作、拆卸和儲存都比金屬架快捷方便。
香港人可能對於竹棚見怪不怪,外國人眼中卻認為是神乎其技,視搭棚師傅為「東方蜘蛛俠」。以此形容其實相當合適,蜘蛛以絲編織蛛網,搭棚師傅則用竹枝及膠篾帶,由無到有一格一格、一層一層紮起棚架。尤其在建築工地上興建中的高樓大廈外圍,嚴謹有序、工工整整的竹棚活像一面大型圍棋棋盤,遠看師傅們彷如棋子般在棋盤上移動,確實是矚目驚心。難怪CNN曾經有一篇文章講及香港最為讚賞的10件事,搭竹棚可以榜上有名,更以「死士」(dare devil)尊稱全港搭棚技工。
其中最能夠體現出竹棚建築的結構美學及技術功架,定必是竹製戲棚。太平清醮或盂蘭勝會時,上演「神功戲」或做宗教活動的臨時場所稱之為戲棚。它主要由竹、杉搭建而成,外面通常會鋪鋅鐵片遮風擋雨。錦田曾花上數月搭建過可容納數千人的戲棚,氣勢磅礴。最難能可貴是全憑人手興建,由設計到搭建、拆卸等工作,皆由搭棚師傅一手包辦。
2017年特區政府公佈首份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」,戲棚搭建技藝聯同南音、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等一併與國家級非遺本地項目入選名單之內。值得大家留意是當中入圍的天后誕、盂蘭勝會、太平清醮等項目,均會運用到竹棚搭建技藝,例如長洲搶包山比賽中的包山就由竹棚架環抱。由此可見這項工藝對本地傳統文化的延續不可或缺,期望未來有更多的年青人願意學習箇中技術,使本土文化得以傳承下去。
文:Caca-cola
看了竹棚,再看文學又如何?今次,透過現代人的目光看70年代,除了「知多點歷史」,興許會有其他得著。
島與半島──香港人香港地香港事
說起現當代最具影響力的香港作家,劉以鬯必是其中一員。講到這名作家,很多人對他的印象也許是完全毫無頭緒的鬯字發音,連有邊讀邊都讀不出;或是中學課本出現的短篇小說《打錯了》。(Btw,鬯字讀「唱」。)
雖然劉並非生於香港,他的作品卻極具香港特色,字裡行間都流露著香港人的味道。他的著作《對倒》、《打錯了》以及今次要介紹的《島與半島》,寫的都是香港人在香港地發生的香港事,可以說是本地人及外國人了解香港文化的入門書。
島與半島,其實是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。《島》透過記述沙凡一家和同事、朋友的故事,帶出小市民在香港70年代經濟衰退之下的艱苦生活。沙凡是個普通的香港人,在商行當小職員;他的妻子只是個普通師奶仔,對國家大事並不了解,只能以家庭主婦的小心眼應付生活需要;他的子女沙勇、沙娟也只是普通的年輕人,他們對未來恐懼,也會反叛。一家四口是現實中不少香港人的寫照。但是,將平凡的人和事寫得不平凡就顯出了作者的功力:面對股災、制水、政府官員貪污等大問題,沙凡這樣的小人物只能隨著時代的巨輪而隨波逐流,毫無反抗的機會。
70年代的股災,對於80、90後的我們可能沒有太多共鳴。不過作為香港人,書中情節卻絕不陌生。就好像沙凡在天星碼頭的雪糕車買雪糕食、或者是放工時間塞車導致來不及進場看電影、又或者是搭過海巴士沿路的風景等等,都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。《島》似是歷史,但又是虛構故事,連作者也無法歸類這本書屬於什麼類別。通過這樣的文學實驗,這本小說成功保留了香港在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。正史永遠是由勝利者所寫,所以立場不免會有偏頗,但像這類沒有明確政治立場的小說,反而可能逃過一劫,令後人能夠一探歷史的另一面。
這種集體回憶的文字記錄不但會成為後人研究的史料,也是形成民族意識的重要元素。形成民族意識的,有很多複雜的因素,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共同感。除了實打實地經歷過同一件事,書本或電影提供的虛擬情節,也可以予人共同經歷某事的感覺。對比起史書以冰冷數字形容的各大歷史事件、用不熟悉的名字交代著時代的替換,小說以普通市民的角度記敍歷史,反而更顯得有血有肉,更能令讀者與以前的人產生情感連結。下次叫「香港人,建國」之前,「誰是香港人」這個命題,也很值得思考。
文:麻甩
牆紙一向鼓勵香港人多思考、多閱讀。長期抗爭必須裝備頭腦,如果覺得《理想國》太難明,不如支持一下香港的本地作品。
推介書目:
《對倒》,劉以鬯
《我城》,西西
《輸水管森林》,韓麗珠
*政治哲學、文化入門書單可參考:
《香港民族論》,學苑編著
《酒神的抗爭──絕望香港的哲學出路》,黃國鉅
《城邦舊事──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》,徐承恩
Imagined Communities, Benedict Ander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