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相加上__約等於假象?
文章開始前,本人有三個疑問:
1 怎樣才叫作「講真話」的好媒體?
2 怎樣才算運用「第四權」得當的媒體?
3 人們只要面對真相,就一定會去相信?但什麼才叫「真相」?
防暴被刺,手足大頭被曝。至7月2日凌晨手足在臨起飛的飛機上被捕,全城除了嘩然,還有聲浪討伐曝光大頭相的《立場新聞》。聲討浪潮除了之前就不喜《立場》的,有更多的是曾稱讚他們的水準、堅持報導「真相」的黃絲。《立場》被黃絲人士舉得高高以後,又丟到地上唾棄,也只能高舉中立,變得沒有「立場」。
《蘋果日報》最初開宗明義地立下「撐抗爭者」、「抗暴之戰」等標題,吸引黃絲讀者。眾人紛紛稱頌:「蘋果是香港少數仍在說真話的報紙。」直至報導理大逃生路線,肥佬黎又與泛民一同在右傾的大環境下堅持左營的「溫和議會抗爭路線」,《蘋果》又回歸「毒果」之名。
這現況關乎一些基本問題,倉促正面回應,如同水焯魚蝦過早揭鍋——半生不熟。在此先放緩,我有兩個故事要講:
第一個故事——有一家人,父母是堅定的撐警人士,平時只看無線。某日女兒同女婿造訪之際,無線電視的幾個台竟全都起了雪花,無法正常觀看。女兒和女婿莫不暗道幸運:去除洗腦,讓父母都接收真實資訊的日子近在咫尺。但隔了一個星期再見,父母仍然會轉向信號窒礙嚴重的J2和無線新聞台。母親的言行中,透露出他們消極地接受了現況,並繼續選擇了自己眼中的「真媒體」。女兒和女婿只能相對無言。
第二個故事——有對情侶,雖同為黃絲,但政向右傾的男友總不能接受左膠女友。女友也是如此,堅持制度內抗爭仍有作用、支持35+、支持和平抗爭。男友拒絕再在溫和路線上下功夫,也不滿意女友的取態與自己不一致。雙方都會把自己認為有用的資訊塞到對方手上,希望對方能接受自己一方的「真理」、「真實情況」。
這兩個故事旨在說明「真相」的版本可能比《西遊記》的翻拍還要多。
實際上,所謂的「真相」會隨著相信的人群增多,增加影響力和重量。負責傳播它的媒體和中介要是編撰得好,它就會慢慢成為不少人的核心價值。藍營的「止暴制亂」、「逢黑衫必暴徒」如是;黃營的「黑白是良知」、「光時、五缺」亦如是。
你以為現在是個資訊通達得可以容易求真辨假的年代?事實卻告訴你這個年代:要麼動員求證一個真實無誤的理據,要麼就動員造就一個能說服人的「真相」出來。而後者往往比前者好完成得多。
是的,從來「真相」都需要脈絡去說服和拉攏支持者;只有事實不容辯駁。「真相」是存在別樣解讀角度的,是可以被詭辯下去的,但客觀事實是能夠被反覆驗證的。價值觀的本質,是串聯而成、合乎人性的故事。這些故事會令人相信法律有約束人民的權力,相信人類真的需要以名為貨幣的紙張交易、用工作換取它們,才能生存下去。
「真相」,是人們有意編織並且主動投誠的「概念股」,若信賴的人群(或者叫同溫層)不形成,就沒有力量,是不會回本的廢紙一張。就算是我們眼中滿嘴荒唐言的中共政府,也在建構他們的「真相」:以為照著西方的制度模版,複製一個「民主」的模子套在中國就好。誰料當他們請求世界視中國為民主國家,卻沒被當回事,反遭到重重質疑。簡而言之,謂之蠢——蠢得只信「自由、民主」的口號,而不學實然的思維。
「真相」又是能夠被動搖的。美國曾被譽為全世界最自由的國度,911後又再無恐怖襲擊疑雲,但「自由、安全兼得」的稱號,在斯諾登揭發「棱鏡計劃」的當下粉碎。安全,是建立在國家對國民以至全世界的無上限監控換來的,而自由,則是一串肥皂泡。在這事例中,每個人都執著「真相」:斯諾登執著的真相是公民知情權,美國政府執著的卻是防範於未然的國家安全。「自由vs安全」因為立場和階層的不同,不設並存的選項。
黃營相信的社會真貌是「自由和法治」,藍營相信的社會真貌是「秩序與管制」;黃營相信的真相是「警暴破壞法治」,藍營相信的真相是「反華勢力指導廢青將香港分裂」……他們本著自己圈子所提供的資訊、故有知識判斷「真相」,也憑這些批判「對面陣營」的錯處。黃對藍的想像是集體失智,藍對黃的是乳臭未乾,各自都為自己的「真理」不受理找了個理由。然而真相是個人性化的詞,對於人們而言,它只是較為習慣的一側。就像那個滿是雪花仍要看的電視台,就像那些行之有年的制度和議會。
臨近結語,稍微補充一下媒體的權力和立場。世界上沒有完全客觀中立的媒體,數得出名的媒體都有立場。在極權國家,媒體的權力是政府下放的,媒體的職責就會有不同的面向,效果自然不同。香港不幸地成為意識形態二元分化的戰場,所以見到鏡頭面向政府,以及筆鋒面向市民的兩種媒體分庭抗禮。
不同意識形態的支持者,會攻訐對方媒體是「假新聞」、「假記者」,判斷真假,好似就只能靠是否中立。然而,「報導中立」沒有較一致且說服力強的定義:媒體只有不被阻礙以及不被限制的採集、編輯自由,(抬手拍下而非拯救的「保持中立」豈是香港現今攝記的專美,早在越戰時期就有爭議)編輯的選擇全都包含個人意志,並沒有可能容下客觀中立的存在;至於新聞從業員,其中立原則大抵是依據「Bias to fairness」的觀念,要不要守住,則關乎自身的立場以及素養。
開頭的三個問題,自己能夠回答自己就好。
※延伸閱讀
- 《脫歐之戰 Brexit: The Uncivil war》 原著、電影及脫歐相關新聞也可
- 《Fyre: 國王的豪華音樂節》
- 《IG喪女取西經 Ingrid Goes West》 歡迎提供新書目。寫作最需要勤讀勤思索。
文:DEI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