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局加辣,勿忘流水
歷史證明,沒有一種堅持毫無用處。港共壓制愈粗暴,愈容易出現缺口;岩縫中的水滴便是如此,不論幾多年,總有刻磨到石穿。
正值戴耀廷嘗試整合反政府勢力,重奪議會控制權,政府接連以大規模DQ、臨立會重挫制度內抗爭的希望,「後DQ年代」已正式來臨。
港人在「後DQ年代」,面對疫情及港府的進逼,抗爭方式亦可作出改變(be water) 。
1. 連結國際,製造議題
經歷一年多的浴血奮戰,「反送中」「反國安」議題已進入各國外交議程,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已著眼圍堵中國,歐盟內部亦開始反思親中/反中路線。但別忘記,歐美等國是民主社會,各國制裁中國須尊重民意(尤其不少國家與中國經濟來往甚多),因此長話短說令國際民間得悉中共的行逕,對身處海外游說的手足是重要支援。
要踏出舒適圈,除了參與低門檻的Twitter戰線外,精通外語的手足亦可入外國文宣組,翻譯轉發香港新聞。此外,香港人可關懷各國不同議題,或支援被中國網軍攻擊的外國網友,同樣可得國際支持。
2. 互相支持,等待時機
現受制於限聚令及黑警濫權,街頭抗爭及文宣工作舉步維艱。不能否認街頭抗爭已進入寒冬,但正因在寒冬,同路人更要團結,儲積力量。
手足被濫捕而官司纏身,捐款、旁聽師等支援當然要持續。另,大家可在疫市下介紹工作予不同手足、盡量支援黃店;也別忘向身邊人打氣支持,令大家感受到黃圈的溫暖。
何時才是街頭抗爭時機?相信沒人能回答。在這之前,盡量保護同路人在疫情下生存吧。
3. 保持清醒,反制恐懼
國安法新聞鋪天蓋地,武肺日益嚴峻;人若活在如此恐懼中,很易便會對人及事反應過度。例如因為國安法的恐懼下,同路人曾就口號問題持續爭論,重挫同路人士氣。
保持頭腦清晰,才不致被恐懼支配。首先,要多fact check,同一新聞多找不同消息來源以確定真假,標榜「獨家猛料」的尤其要小心處理(《香港01》常有這類試水溫的所謂「猛料」)。另外,多閱讀社評。網台或社評文章大多已列出所論議題內容及關注點,方便理解事情脈絡,對未能時刻留意時事的同路人尤其重要。
此外,可作深度閱讀,比較香港近年不同事件、各國共時世態,了解時事議題的本質,更能減少因未知帶來的恐懼。如:多研究2003沙士歷史,就會明白港共政府時刻以疫情為名加強統治技倆,更容易明白所謂健康碼,壓根與公共衛生無關。
4. 保持希望,懷抱未來
局勢變化急促,時局動蕩不安。沒人繪得出step by step成功抗爭路線圖,但只要仍對美好香港抱持希望,就能想出更多更多抗爭的可能。
同樣絕望的情況,於2014傘運連綿不斷:當年政府派執達吏強行清拆多區佔領處,民意低沉;2016年魚蛋革命爆發,眾人割蓆;後本土派被DQ,泛民落井下石,更令不少港人感無力。但事實是,大家經歷的沒有白費:2014的陣地佔領失敗,預示了反送中運動be water的本質;佔領的規模及魚革的抗爭方式,開拓了「全民抗爭」的想像;眾人對泛民割蓆的鞭撻,令泛民於時代革命中走得更前(保守的蔡耀昌更要辭去黨職)。懷抱希望總有出路,是歷史的教訓;況且現今國際線已破局,我必灰心喪氣?
要保持希望,可把抗爭融入生活:每逢大時大節,總有手足把慶祝活動結合抗爭,例如今年大型黃圈年宵,在暫未見出路的抗爭中,或許可以保留抗爭的一點火。雖快則也可能要五年,也可想像香港重光後的畫面和城市建設,令自己生存更有希望吧。
盼望大家在寒冬中互相支持。
文:迷途中的連登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