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自由》讀後感
「自由」是甚麼?香港人如今說要追求自由,但到底怎樣才算自由呢?
160年前,有一位名叫約翰彌爾(John Mill)的英國哲學家寫了一本小冊子名叫《論自由》(On Liberty),這本小冊子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對「自由」這一主題講得最清晰透徹而篇幅最短的作品,值得所有熱愛自由的人花一點時間閱讀。也許當你讀完後,就能夠明白為何人的「自由」,尤其是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如此寶貴,外界不應干涉,除非他危害到了「其他人」的安全——請注意是「其他人」,不是「國家」。
由於本文的篇幅有限,我無法在此一一論述《論自由》中,約翰彌爾對自由的看法。但我只想分享一下約翰彌爾如何看待「真理」和「思想自由」的關係。
其實,如果你有上過微博參與討論的話,應該會發現「主流意見」往往會變成「多數人的暴力」,小部分持「相反意見」的人則會飽受攻擊,以至於言語欺凌,最終這些少數派只會選擇或被禁聲,然後就會呈現出網路環境一片和諧、絕對一致的現象。當然,這種事情不光會在獨裁國家發生,在民主國家,也會有很多人打著「政治正確」的口號去打壓異見者。
在這個複雜多變的時代,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每個人思想和言論自由,尤其是保護與主流意見背道而馳的言論呢?
在此,約翰彌爾就明確地表示:一定要保護任何一種與主流意見背道而馳的言論,哪怕它看上去再無理、再荒誕,再經不起推敲,只要它沒有直接教唆人傷害他人,我們都必須予以尊重,給它自由空間。因為我們不能總是確定,主流意見一定是對的,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,希臘人處死了蘇格拉底,宗教法庭燒死了布魯諾,結果事後證明,他們才是站在真理一邊的人。
「真理並不能總是戰勝謬誤,更不能總是戰勝迫害,真理的優勢只有一點,盡管它可能受到壓迫,但只要它是真理,那就總會有人不斷發現它,堅持它,直到某一次,真理挺過了壓迫,被世人所接受。」
約翰彌爾成長的年代正處歐洲最動盪的時期,是保守和改革勢力間相互抗爭的年代。香港人如今所經歷的,他也曾親眼目睹,在他那個年代,多少頭顱因為自由這個詞被砍下,多少熱血因為這個詞而揮灑戰場。
所以他在這本書的開頭就表明,我在這裡討論的不是哲學層面的自由,我討論的就是政治層面的自由。自由是一種武器,是古往今來人們抵禦統治者的武器。
文:蘅蕪君